Canon Picture Style + Nikon d-lighting = 更漂亮的風景照?

話說上個假日到朋友臨近碧湖公園的家走動,回程前到公園拍了幾張黃昏的照片。由於沒有落日,整個畫面是一片藍色的寧靜。拍完後查看照片,發現用 [白天] 的白平衡拍出來的照片,藍色調有點不夠 (拍攝時忘記設成 [風景] 模式了)。想說回來時調整一下,沒想到玩了半把個小時後,發現這兩大系統軟體串連起來的好處。

319
寧靜如斯,難怪朋友只愛內湖

首先,進 Canon DPP 將拍攝模式改為 [風景],強化整個畫面中的藍、綠色調。

327
320
雲層上方藍色調獲得改善

變更模式後,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細節過暗的問題。為了這個,我花了不少時間想。為何人眼看得到的光線階層,DLSR 就是拍不下來?測光在暗處,會造成畫面高亮光處過曝;測光在亮處,畫面暗處細節卻顯現不出來。到網路上查了一下,發現「DLSR 動態範圍不足」可能是個關鍵。

「DLSR 動態範圍不足?」這個問題事實上是好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只有 DLSR 有這個問題?」,第二個是「何謂動態範圍?」,第三個是「不足?何謂不足,標準又為何?」

當然,只靠網路無法得到完全正確的資訊。其實這是幾年前我跟朋友就討論過的問題。網路資訊多且快,但是目前是用烏托邦的方式,「人多,單一意見容易得到修正,也會產生多數決的結論」。只是在有心人的眼裡,網路不知道多好操作?舉例來說,我的 Canon EOS 5D 目前國內外沸沸揚揚討論反光鏡掉落的問題。網友發現反光鏡是用膠水黏的,因此大加撻伐。我遍尋國內文章,只有在 Mobile01 上有位網友發言說他公司是做膠水的,1kg 幾百/幾千/幾萬塊美元的膠水都有,非常多電子產品也都是仰賴高黏著性的膠水來組裝。EOS 5D 的問題或許在設計、也或許在用料,不是一言堂攻擊膠水。但是這篇貼文一下就被淹沒了。到處都是轉載「災情」的文章。有人言之鑿鑿,也有人網搜一下附上國外一兩個討論串,就將 EOS 5D 的反光鏡問題拱到最高點。緊接著,DCView 上面又有人拋出「一大堆人拋售 5D」這種文章。仔細察看,發現不外乎是 DCView 上兩三個急售 5D 者不斷出文推自己的機子。我前陣子看了日本地區的銷售統計,數週內 EOS 5D 都是高居第二名。銷售的機器多,得到的回饋意見自然也多。不過幾篇貼文就淹沒一些新用戶對產品的信心,我覺得網路可厭。對了,我有說到 EF 24-70mm f/2.8L 的移焦事件嗎?有幾個整天逛網站的所謂大老只要一看到 24-70mm 就抓狂,非得出來說它會移焦、環保鏡片解像不好等,非得用前一代 28-70mm 才是爽度最高等。唉,網路給你們的樂趣與自尊心這麼高嗎?

言歸正傳,總之,我找到這句話 (我找到的出處也是轉貼,沒附原出處。網路另一壞處,謠言的開始):

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動態範圍在電子學上的解釋為「接收器所能接收信號極限所涵蓋的範圍」,換做是數位相機,就是亮部與暗部的細節檢測了 (也有一說是黑與白的極端表現)。

一般數位相機的使用者在拍攝夜景、晨昏風景時,有可能會碰到大範圍的極端反差情況。動態範圍大的影像器材,兩者都可以表現出相當的細膩程度 (例如暗處的房子、邊坡上草坪清楚可見);相對地動態範圍不足的相機或掃描器,遇到這個部分就只能以全白或全黑來顯示,無法看到相對的細節成份。

所以,我想應該是人眼的動態範圍遠高於 DLSR 中 CMOS 的動態範圍吧。單是將整個光線的表現,用色階分佈圖來表現是不足的 (色階分佈圖的兩個座標象徵相機可再現的色調範圍)。

328

有什麼辦法呢?先前底片機時代,有許多暗房技巧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進了 DLSR 時代,當然也可以包圍曝光後合成、用漸層鏡還是黑卡等方法 (我不熟),不過各家多開發了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次我用的就是 Nikon 的 d-lighting 功能。

Nikon d-lighting 是將照片暗處打亮、亮處打暗的工具。這個專用工具也內建在 Nikon D80 (D40 好像也有) 等新一代 DLSR 機身上。

從 Nikon Capture NX 中叫出照片,套用 d-lighting 工具。「陰影調整」跟「亮點調整」是處理畫面亮度,「色彩推進」(什麼鬼翻譯…) 則是處理色調。套用不同的數值,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323
324
暗處 20,亮處 1
325
暗處 35,亮處 1
326
暗處 35,亮處 1

個人的心得,是在使用時照顧好拍攝時的高亮度部份不要過曝 (暗處可以用數學運算拉高亮度,讓人眼可以看到最低亮度處的資訊,過曝的話等同於拍攝時完全沒有得到影像細節,無東西可救),其他就讓工具來著手處理。當然或許也能救過曝的場景,還沒試過。調整時以忠實呈現拍攝當時的光線即可。例如我認為以上圖片中 [暗處 20] 最符合當時情景。

我套用 d-lighting 的作法,應該是將圖片色階分佈圖中,拉高暗處的細節,使這些像素的亮度提高,進入到人眼 (或是顯示工具,如螢幕、沖印相紙) 比較有感受的範圍。我們會覺得「照片暗處變亮了」,但事實上超過色階分佈圖能力範圍的像素還是無力回天的,因為拍攝時 CMOS 根本就沒拍進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