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廠的角度來看,將視聽享受由客廳延伸到車上,一直是各家品牌努力的目標,當然也是我們消費者想望的一種駕駛經驗。所以我又偷閒做了點功課,開開心心購入 Audi music interface (AMI,奧迪音樂界面) 連接線,打算將 iPhone 上自己費心整理的無損音樂帶上車。
想在車上有一段好時光,美妙的音樂不可少
過幾天,線到了,照片也拍了,沒想到糗事在後面。「咦?」上車一看,我這台 A3 35 TFSI 沒配 AMI 接頭。在地下室裡,我摸黑找了半天,又開 iPhone 手電筒照了一遍。沒有,確定沒有。不會吧,這麼小成本的設備也拔喔。
只有 AUX?後來查網頁才發現,AMI 也是要選配的,1 萬多塊大洋。頭痛的是要德訂時選配,台灣奧迪沒幫忙改裝
AMI 介面是 Audi 獨有的一個音樂介面,可以將音源匯入中控台的 MMI 多媒體管理介面中,以便統一由 MMI 播放、選擇和進行其他操作。有了 AMI,車主可以搭配不同的連接線,直接播放 iPhone/iPod/隨身播放器的音樂。此外,Audi 車款還能透過選配的藍牙功能播放無線音樂 (支援 A2DP)。
對岸已經有高手自己改出來了,網頁在此。不過我沒那個技術,只好作罷
我的 A3 雖有 CD 主機和藍牙,但沒有 AMI 接頭,手套箱裡配的是一個 AUX 音源孔。藍牙是有損音質的傳送方式,AUX 音源孔更是牽涉到播放效果轉換輸出、線材和有損訊號放大等,都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方式。所以如果我想追求無損音樂播放,除了勤於更換 CD 外別無他法。最後的最後,我總算想起還有利用 SD 記憶卡這一條路。
山不轉路轉,到最後我還是選了 SD 卡這個方法 (原本覺得 AMI 還是比較帥…)
無損音樂就是將 CD 上的音樂數位化抓下 (必要時經無損壓縮) 的訊源。常見的檔案格式有 FLAC、APE、WAV,以及 Apple 使用的 ALAC。WAV (.wav) 格式容量過大且無壓縮,但是通用性最高。APE (.ape) 則是將 WAV 進行無損壓縮成約 50%-60% 大小的格式。FLAC (.flac) 同為無損壓縮的開放性音樂格式,普遍受到支援。而 Apple 使用的是 ALAC (.m4a),原為封閉格式,後來開放使用,希望提高普及性。幾種無損音樂格式間都可以容易地使用軟體工具互相轉換,這就是使用軟體的好處。
我已經將一些 CD 轉進電腦了,使用的是 Apple 的 ALAC (.m4a) 格式
使用的轉換工具是 Foobar2000。我花了幾天才熟悉它的用法。不錯的工具。播放效果比 iTunes 好一點 (其他 FLAC/APE)
上電腦吧。Audi支援的 SD 記憶卡最高容量為 64 GB,我找了張相機用的 8G Class 4 SDHC 可以使用。經過實際測試的結果,可以順暢播放資料頻率 1,411 kbps (44.1kHz/16bit) 的無損 WAV 檔。直接把同樣無損的 M4A (Apple ALAC 無損) 放進記憶卡,可以顯示檔案名稱但播放不了。FLAC 無損音樂則是不支援。所以不用亂想了,直接用工具 (如我用 Foobar2000) 把無損音樂轉成 WAV 放進來就是了。MMI 可支援各國字元,例如我記憶卡上的韓文和簡體中文都能正常顯示。
先講結論:Audi 車機 SD 卡可以接受 16bit / 44.1 kHz 的 WAV 檔案。抓的轉的借的,弄進 SD 卡就行了。
用 Foobar2000 轉。使用預設的 WAV 轉檔設定即可,轉成標準的 CD 格式 (1411 kbps)。這種 WAV 檔 Audi 能播
看一下 SD 卡上轉好的檔案。SD 卡上可以建立子目錄,都能正常顯示/使用
實際聆聽之下,CD 和 SD 卡上的無損音樂效果相差無幾。我交叉試聽了多次 Taylor Swift “Red”,坦白說無法分出孰優孰劣。我自己心理因素覺得 CD 音色好上 1%,背景好像黑一點,聲音起落快一點。不過就像我說的,1% 不代表能分出什麼,或許只是不甘心 CD 走向墳墓。就便利性來說,SD 卡贏面大多了。
這一次比較使用的音樂。Taylor Swift “Red” 進口版
試了一下,韓文和簡中都可以正常顯示 (我還沒試過繁體中文就是了)
其實這個問題繼續研究下去,就等同於講究「車機 D/A 解碼系統」和「家用 D/A 解碼系統」的優劣。家用 D/A 解碼系統高檔,解出來的無損訊號就漂亮;車上 D/A 解碼晶片如果強,效果當然是車機強。這一場 Taylor Swift “Red” 的播放比賽,等於就是 Audi 車機 vs. 家用解碼系統的競爭。這一場,我覺得 Audi 車機贏了 1%。
我的 A3 8V 使用的 CD 主機,是 Panasonic 代工的
為了研究這個題目 (剛好也有需要),我上網買了台 TEAC 燒錄器,和車用主機比起來瘦弱到有點可憐
先來研究家用的 D/A 解碼系統。要將 CD 音軌抓下,除了要有一台讀取能力好的光碟機外 (這也是車機的強項),還得搭配上讀取能力強的軟體。我前後使用過 iTunes、Foobar2000,以及號稱地表最強抓音軌軟體 Exact Audio Copy (EAC)。同一張 CD,抓出來的東西真的不一樣。
為什麼不同軟體會抓出不同的訊號?因為 CD 資料有 3 種格式,音樂 CD、CD-ROM Mode 1 和 CD-ROM Mode 2。其中音樂 CD 中資料沒有前後相依性 (不會前面讀不出來就影響後面的可用性),所以如果 CD 刮傷而讀不出來,就會直接跳過有問題的片段,即使發生跳針、爆音也不會影響播放。也因此音樂 CD 格式制定時不含校正碼,所以我們很難保證從音樂 CD 讀出來的資料是 100% 正確。
EAC 讀取能力的優點就是會多次讀取,然後前後比對。多次中至少要有一定次數相同 (如 5 次中 3 次),才會將讀到的資料視為正確。
轉錄成功的報告。Peak Level 是響度,不影響轉錄品質
1. 來路不明的 FLAC 檔 2. Foobar+Teac 3. EAC+Teac。後兩者是同一張 CD 抓下的音軌。可以看到使用的軟體/設備不同,抓下來的無損音樂也不盡相同
好吧。家中解碼系統有了初步了解,也盡可能要求了。那麼車機呢?聲音品質還有可能再提升嗎?
答案當然是「有!」。高檔的車用 CD 主機會是您的最終救贖。
Clarion DRZ9255SE。支援 96 kHz 取樣能力,D/A 部分提供 24 bit/192 kHz 升頻解碼功能
稍微找了高檔車用 CD 主機的資訊,看到的規格讓我眼睛一亮:24 bit/192 kHz!SD 卡的 WAV 規格 (16 bit/44.1 kHz) 相較之下小巫見大巫,只有在旁邊玩沙的份。
雖然一樣是 16 bit/44.1 kHz 的 CD 訊號源,但是車機的 D/A 晶片會將由 CD 讀取訊號升頻,以便更精細地還原成原本類比的波形。這種插補升頻的動作雖是運算而得,但是升頻後的 24 bit/192k Hz 聽起來一定和 SD 卡上的 16 bit/44.1 kHz WAV 檔不同,聲音、階調的細緻度可以獲得改善 (數學家的演算法就是這時派上用場)。沒辦法,16 bit/44.1 kHz 這個格式真的太舊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 SACD、DVD-audio 和高品質 FLAC 檔案出現的緣故,但那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
我想車上主機的解碼晶片應該是同一顆。CD 訊號有升頻,但不知道 SD 卡讀進來的訊號有無升頻?
Pioneer DEX-P99RS 車用高音質 CD 主機。果然是以讀取音樂為主的主機,和電腦讀取資料為主的光碟機完全不同
更換車用主機後,可以得到的改善幅度可就不是 CD/SD 卡之間的那 1% 了。就我過去改過 Clarion 9255EXL 的心得,升級的幅度簡直是「驚豔」。
One More Thing… 原本以為 EAC 加 SD 卡已經是最佳拍檔,不過實際聆聽了一個星期以後,我有了新的看法。我交叉比對 iTunes、Foobar2000、dBpoweramp、EAC 等軟體抓下來的聲音,發現 EAC 或許是地表最強的抓音軌軟體,但絕對不是音樂性最高的軟體。個人覺得還是 iTunes 最有保障,對音樂資料庫的支援和相容性也最好。
個人勇敢的假想一下。我猜想 CD 母片灌錄時或許已經利用如 dither (抖動) 的方式「降低取樣」成 16 bit/44.1 kHz 的 CD 格式,但是一比一的抓音軌軟體「還原不出 dither 後人耳感覺減少失真的效果」,充其量只是抓出 16 bit/44.1 kHz 的資料,但這些資料無法忠實還原出母片 dither 時隨機產生的雜訊,導致我們聽到的音樂檔案出現突出的泛音失真。不過,這都是我的猜想。
繼續我的猜想。所以比較適合的還原方式,就是「找巷子裡的人」。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設計抓音軌軟體的人,應該要有錄音室灌製母片的概念。在抓好音軌後「再」對抓出來的資料加上 dither 的效果,藉此騙過人耳,以為聽到的減少失真的聲音。所以,抓音軌的專家應該要是數學家和錄音工程師,而不是對 CD 讀寫頭瞭若指掌的硬體工程師。就這一點來說,我投 Apple 一票。
EAC 抓下來的資料量看似比 iTunes 多,但是聆聽的結果略有不同。EAC 又硬又澀,iTunes 略不清晰,但人聲比較有味
我們聽到的音樂,或多或少都是「錄音工程」的結晶,都是數學家和錄音工程師的專業領域。在我的猜想中,iTunes 是對抓下來的音軌「賦予」了新的音樂性;EAC 則是抓下音軌,一個個位元等著印出來給你檢查。
實際聆聽的結果,iTunes 比較有音樂性,EAC 的音樂細節更多,但是很乾澀。還好我才轉了 10 張 CD 就後悔,回頭是岸。
此外,TEAC DW-224EV 到貨後,我實際用不同軟體抓了 Taylor Swift “1989” 無損 WAV,然後用 Nero、EAC 和 Burrrn 等不同軟體和速度燒成光碟。燒錄光碟採用 That’s AZO 染料片。燒錄 CD 聆聽結果:
原版 “1989”:音場中等,人聲和音樂協調。人聲不會特別突出在背景之前
Nero:聲音混濁,人聲和背景混在一起。不仔細聽以為是原版 CD,但卻無原版 CD 聲音的協調和乾淨
EAC:音場窄,乾澀,人聲獨立
Burrrn:音場寬闊,鬆,人聲獨立,聲音瘦亮。是我目前最好的選擇
Feurio! 1.68:不支援我手上的 TEAC DW-224E-V。網路上賣家宣稱可支援,但其實 Feurio! 只支援 DW-224E-A
SD 卡:解析度略低,聲音細緻度略有衰減。我想和車機上的解碼晶片能力有關
在還沒研究透徹前 (哈,新車也還沒過保固期),我還是會先享受 SD 卡帶來的便利性。那 1%,就當是偷懶的處罰吧。
ps. [2016/04/15] A/B 測試之後,我改用 dBpoweramp 來抓音軌。iTunes 雖然便利,不過人聲和樂器糊在一起,不夠清晰。dBpoweramp 先前沒有用心測,但發現日本網友討論很多,應有獨到之處。初步印象是人聲樂器獨立、開闊,也或許是現在的系統 (Dynaudio Xeo 4) 等級稍好所致。先跳槽一陣子看看。
Malic
你真是有追根究柢 使命必達的精神
而且你介紹的音樂都很讚啊
哈,知道自己的個性,遇到有興趣的東西就花時間多做點功課。
音樂的部份很慚愧,完全跟不上時代。我老婆的 iPhone 歌單才真的夠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