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工作 DNA》

1999 年,我還是不到三十歲的人。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家玩網路、逛逛留言版,對未來有點遐想,日子就是這樣過。那個時候的工作挑戰不多,但對個性的磨鍊卻一樣不少。這一年,有這樣的一本書。

IMG_3855
人生的一大半是工作。工作有什麼模式可循?

幾年後,我換過幾個工作,最後落腳在一家如日中天的大型公司。每次我站在公司入口挑高兩層的偌大空間前,都會感覺莊嚴、靜肅、熱血流過心頭。這個時期的工作壓力大、負責的業務金額也不小,決策成敗之間總是斟酌再三。此時市場榮景將過,龐大的公司組織內瀰漫著詭異的壓力。工作的苦,慢慢的嚐了出來。

這時,我偶然發現了這本書,相見恨晚。我細細讀著每一篇文章,感受作者寫作時的時空與感受。根據作者序,這是一本事先規劃好大綱的作品 (不愧是出版人)。他先寫好大綱,然後按照時間 (本來是報紙連載專欄) 填入內容。最後稍加潤飾、加上註記,完成這樣一本書。由於大綱是早先規劃,所以讀起來不像是一部散文,而是有順序、有層次,逐步引導讀者的一堂課。

我對這本書的印象,還有一則就是背面的「編輯筆記」。根據我對出版的經驗,編輯只會出現在版權頁面上,是在出版公司、法律顧問之中的一行小字,是幾乎沒有聲音的人物。這本《工作 DNA》將編輯筆記擺在如此顯眼的位置,很有意思,表明編輯者應是一號人物 (果然,我發現責任編輯韓秀玟是該出版社副總編輯,往後更是眾多暢銷書系的幕後推手)。「編輯筆記」用字洗練,是促使我購買此書的一大誘因。

IMG_3858
單看編輯筆記,已經得知該員的用心。編輯自己不出一本書嗎?

這本書另一個迷人之處,就是按部就班。從入行、三十歲前的掙扎、類職務、成為中階主管、成為高階主管,到是否接受新事業的挑戰,作者都用本身的經歷與觀察提供意見,循循善誘,非常值得參考。我的另一個觀察,就是作者用心良善。我們現在面對的環境變化不定,為了客服各種挑戰,有人提倡歷史觀點、有人奉行西方學理,有人善用厚黑,有人熟捻資本遊戲,言論平實、客觀,字裡行間始終保持一顆熱心的,我就只會想到這一本書。

IMG_3860
過去自己貼的標籤。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前陣子在超商看到這本書的增訂版,放在心裡。又隔了幾天,還是忍不住去買了一本送給老弟。如同書上所言,「不敢獨享」,所以我也寫在這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