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青─天青泥研究

今年 9 月,曹興誠的收藏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以 2.6 億港元 (約新台幣 10 億元) 落槌,加上佣金後總額超過 2.94 億港元 (約新台幣 11.5 億元),創下中國古瓷器最高拍賣價紀錄。從照片上看,這塊「天青釉洗」釉面油亮、綠中帶藍、冰裂瑩澈。同為天青,這引起了我考究天青泥的興趣。

古瓷器至今最高拍賣紀錄 (圖片來源)。張大帥才又想要退休,曹公卻已經在其他領域大放異采了
雨過天青的魅力
古人的雨過天青有著遍地綠蔭的餘光,今日我們只有水泥和廢氣交雜的天空

「在紫泥中,自古以天青為最。」天青泥是紫砂界難解的世紀之謎之一。由於紫砂在中國宜興可是影響幾萬人生計的一門「行業」,窮盡這許多人的努力都還難以解出,就可知「天青泥」有多麼神秘。

先來看天青泥最早的起源。《陽羨茗壺系》(明) 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蘇省江陰縣人。他所著的《陽羨茗壺系》一書介紹了 400 多年前 (明末) 時期盛行的紫砂行業,是今日紫砂愛好者必讀之物。書中詳細記載當時使用的泥料,單是天青泥的敘述就佔了 50 幾字:

嫩泥,出趙莊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脂可築,蓋陶壺之丞弼也。
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之乃變朱砂色。
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又其夾支有梨皮泥,陶現梨凍色;淡紅泥,陶現松花色;淺黃泥,陶現豆碧色;蜜□ (缺字) 泥,陶現輕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現淡墨色。山靈腠絡,陶冶變化,尚露種種光怪雲。
老泥,出團山,陶則白砂星星,按若珠琲,以天青、石黃和之,成淺深古色。
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此山未經發用,載自吾鄉白石山江陰秦望山之東北支峰。

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為我們留下一個難解的謎團

在幾十字的敘述中,我們知道周高起形容的天青泥產地為「蠡墅」(蠡注音ㄌ一ˊ,拼音li)。書中對各種泥料的命名,有的是以性質 (如嫩泥),有的是以砂石顏色 (如石黃、以及天青泥中的夾支)。而天青泥燒製後會成為「黯肝色」。這一點無可抵賴,周高起版的天青泥燒製成品是暗肝色 (暗豬肝色)。

來看《宜興紫砂礦料》中怎麼說。封面即為各色礦石原料
燒製後的天青泥作品

泥稱天青,燒成的壺卻是暗肝色。這一個謎題困擾著許許多多人。

從周高起形容的天青泥夾支來看,梨皮、淺紅、淺黃、蜜□ (此為原本殘字,而不是「口」字),描述的都是礦料的特徵 (顏色或型態),但為什麼周高起又說是這些泥料是「夾支」?如果單以顏色命名,那麼單天青一色就足以和淺紅、淺黃等夾支分開,自成一系。比較合理的猜想,是「天青泥」是主礦料,周高起詳細觀察後,將其中閃現各種特殊性質顆粒 (如梨皮、淡紅色顆粒、淺黃顆粒等) 者列為夾支。所以,周高起認定的天青泥應該是紫泥。

首先,紫砂本就是地表自然的礦物,其中飽含各種金屬氧化物,也會影響燒製後的顏色
但這裡的定義讓我不解。我猜想天青指的是等級,而不是顏色
因為我從維基百科上找到的礦物性青色染料長這樣

因此,我認為天青泥的「天青」指的不是顏色,而是等級。用這個觀點來翻譯,周高起說的是「最高級的青泥,燒起來是暗豬肝色,又夾支中顆粒大小紛呈像梨皮一樣的,燒起來像凍梨色 (梨凍色,其實幾乎就是暗肝色,只是有梨皮效果);泥料中含淡紅料,燒製後是淺黃綠色 (松花色);帶淺黃色的泥料,燒製後是綠豆皮色 (豆碧色);蜜□泥 (可能是以軟黏如蜜命名),燒製後是淡紅褐色 (輕赭色);梨皮和白砂,燒製後則是淡黑色 (淡墨色)。

為了精準,我還特別查了什麼是「凍梨」(梨凍),完全就是暗肝色的梨皮
其實大陸已經有人試著重新燒製所有天青泥系的各種泥料了。從左到右為天青、梨皮、松花、輕赭、豆碧

為什麼這麼想?因為紫砂過去稱「青泥」,製成的壺稱「砂壺」、「茶壺」、「宜興壺」等,一直沒有明確「紫砂壺」的稱呼,直到近代中國將宜興紫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才有正式的名稱。

我個人的猜想,青泥或許應稱「清泥」,和礦層裡的「夾泥」(一稱「甲泥」) 相對。清泥是礦種單一且雜質較少的泥料,而夾泥則是混雜各種礦石的泥料。有一說是當時製陶者一般識字程度不高 (又或許是方言口音),經口耳相傳記錄下來的名稱略有出入。挖到什麼礦料,就以當地方便的方式來命名,再自然不過。所以,「天青泥」有可能指的是最高級的清泥,泥料乾淨且燒製出來的色澤沉穩端正。又如「皮青」有可能是一層薄薄的青泥,而「底槽青」顧名思義就是礦底的清泥。

整個礦脈的橫斷圖

目前明清的天青泥作品,只有幾把清中紫砂四大家之一楊彭年的作品傳世,如南京博物院藏的梅段壺。不過周高起的天青泥是單一原礦,楊彭年的天青泥是配料出來的,已經不是同一塊料。就我看來,這些天青泥的作品不但沒有雨過天青,反倒是金光耀目,閃現紅銅般的光采。天青泥是最高級青泥的說法不無可能。

清楊鳳年製天青泥風卷葵,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
清楊鳳年製天青泥梅樁,現藏南京博物院

網路資料看,明清時天青泥產於丁蜀鎮大水潭岩口內,在清末時由於該礦透水封礦,已經絕跡。後來為了重現天青泥,大陸動用官方的國家機構下手調配,以混合不同比例泥料的方式 (稱之為拚紫) 希望重現天青泥,不過沒有成功,因此天青這塊泥料就失傳了。

天青泥原產區黃龍山大水潭

至此為止,天青泥指的都應該還是燒成為黯肝色的泥料。但是,「在紫泥中,自古以天青為最。」這句話實在太誘人。而且隨著紫砂業越來越發達,配料的手法也越來越成熟,於是乎出現了真正燒成後偏青色系的天青泥。我姑且稱為現代天青泥。

那麼,這麼多當今的「天青泥」壺又是怎麼來的?青灰、老天青、嫩蜜松碧

過去製陶並非高價值性的產業,因此一般都以普通泥料製陶,最高檔的礦料並不輕易使用。為了豐富紫砂陶器的外觀、色澤,同時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的需要,陶手會將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其他著色劑,以便產生異於尋常的色澤和效果。知名製壺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練泥手法,不傳外人。所以市面上到處都是某某人家傳泥料、獨家練泥等行銷噱頭。

再者,地層中的礦料層層堆疊。如果從粉碎後的石料中悉心挑出顏色相同的礦石,那麼就可以得到很多不同顏色的純料,例如黃色、綠色、青藍色等。如同前面提過的,製陶過去並非顯赫的產業 (不如製瓷),花費大把人力精挑細選並將各種礦料分色,在當時完全沒有經濟誘因。因為可能要幾噸原礦,才能從花花綠綠的礦石中挑出幾把黃土、幾把青土。若非現代人追求完美,否則不會有那麼多新命名的各種泥色問世。

精心篩選礦石加上拚料,民國後,開始出現了挑戰非周高起版天青泥 (暗肝色) 的練泥人,燒製顏色為青色系的天青泥於焉出現。

社團中已經有壺友用電子顯微鏡和分色鏡檢視過了,這把現代壺使用的是精選的礦料 (含黃顆粒),並未經過人工染色,可以安心使用

天青泥過去主要產地在宜興黃龍山,現在則已擴大到宜興各地。在附近礦區,只要燒製顏色達到天青色的要求,現代業者皆稱為天青泥,只是產量仍不多。但現在天青泥是否仍對得起「以天青為最」的稱號,值得細究。就我接觸到的,現代天青泥有以朱泥性的,有青灰泥性的。但只要是沒有人工添加化工材料的天然礦石,就可以安心使用。至於茶湯效果,就要以泥料為基礎來判斷。

網上找到的紫砂分類圖,原本天青泥被歸在紫泥裡,但今日的天青泥壺是以顏色論,所以有偏朱泥性的,有青灰段的,所以泡茶的特性不一

所以,看到現代販售的天青泥時,無須強硬和明清的天青產生聯想。只要注意泥料本質 (部分現代天青泥是朱泥系,泡茶效果同樣加分),避開添加化工藥劑的產品,應該還是可以享受「雨過天青」的品茗雅興。

ps. 其實這個領域水很深,況且中國地大物博,幾百年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提出自己的論點。這裡只是我自己小小的研究心得,他日若有突破再來更新。

2 thoughts on “雨過天青─天青泥研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